三月的信阳,茶山青翠,春花绚烂。在这万物生长的时节,信阳市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会,为传统的课堂注入AI时代的智慧基因。近日,在本部的多媒体教室内,群贤毕至,智慧涌动,来自三校区的教师共聚一堂,共探“AI新课堂”的无限可能。
课堂展风采 AI显神通
语文:诗意与科技的交融

苏星渝老师
执教《端午粽》
苏老师创新融合AI技术与语文教学,通过"与屈原对话"的智能交互环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教师精心设计"看粽色""品粽味"等活动,结合朗读、书写等基础训练,使AI技术有效服务于教学目标。整节课既保持语文教学本色,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彭欣老师
执教《绿》
彭老师利用 AI 说诗歌、制作形象主持人,让诗歌学习更具趣味性与新鲜感。借助豆包生成图片辅助仿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情境,激发创作灵感。同时,把课堂与朋友圈评论点赞结合,AI 让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以更贴合时代、更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展开,真正实现教与学的高效融合。

余晶晶老师
执教《手指》
余老师以中指AI动画形象自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需要的幽默。课堂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确保学生深度参与。通过丰子恺AI人物形象介绍课文写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主旨。设计了仿写五官的小练笔,请AI老师点评、润色学生创作的片段,让教学更聚焦个性化指导。

王海瑶老师
执教《中国美食》
王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种中国美食的图片和视频,并赋予AI技能,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和AI数字人冰冰的互动以及古人讲解腐、酱字,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汉字,了解美食文化。

谢君老师
执教《赵州桥》
谢老师通过AI技术,穿越隋朝,连线桥梁建造者李春,在李春的解答中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的体会到桥梁的坚固以及设计的巧妙。在讲述“美观”这一特点时,主要通过想象其他龙的形象,Al生成图像,以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在科技赋能下这种新形式的课堂的魅力,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自然水到渠成。
数学:抽象思可视化助手

杨玉婷老师执教《探索图形》
杨老师借助平板圈画、魔方拆分、课件动态演示,将抽象规律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位置—数量”的双向联系,突破空间想象难点。以为问题链驱动,逐层递进,最后通过数据对比归纳出n阶公式。

王晶老师
执教《轴对称图形》
王老师借助AI技术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局限:通过数字人创设趣味情境,快速聚焦学生注意力;利用在线画图软件的“实时镜像生成”功能,图形创作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猜想与表达,避免操作取代深度思考。

杨保玲老师
执教《认识人民币》
杨老师通过AI创设哪吒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希沃白板实时批注圈画、分组分类的活动中表现积极,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拟零钱兑换处环节设计巧妙,全程摄像展示孩子们的实时兑换活动,既巩固了元角分的换算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意识。AR货币博物馆的云上展示,拓展学生对货币发展的认知。

徐小帆老师
执教《轴对称》
徐老师用AI技术把抽象的轴对称概念具象化,通过3D建模展示生活中各种轴对称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课堂练习时,AI能实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出针对性建议。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

张雪萍老师
执教《搭配》
张老师借助AI老师通过动态问题引导、多样化方法展示(如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交换位置法)和即时总结,助力学生突破思维局限。学生通过提问AI老师获取解题新思路,结合AI生成的算式分析强化有序思考能力。AI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互动形式,还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支持。

英语:沉浸式的语言学习之旅

康贝贝老师
执教《U3 Leaning better》
康老师以哪吒AI导入,迅速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互动环节,老师运用AI工具随机抽取三组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课程结尾,老师借助AI进行情感升华。这堂对话课巧妙融合哪吒AI、AI随机选人以及AI情感升华等创新手段,不仅让英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还提升了课堂互动性。
科学:探索未知的超强利器

冯莉杰老师
执教《磁极与方向》
冯老师巧妙运用AI生成的“找方向小鱼”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实现跨学科知识联结。通过AI制作动态实验演示视频,将抽象磁极原理具象化,授课中设置虚拟实验助手、AI驱动的“科学实验室”,实时解答学生疑问,突破时空限制。
美术:奇思妙想与科技赋能

梁静晨老师执教《动物故事会》
梁老师展示AI生成的动态动物连环画,灵动鲜活的画面一下抓住学生们的目光。紧接着,学生们拿起画笔,将心中的动物故事付诸笔下。到了课程尾声,借助AI动画功能,学生的作品仿佛被注入生命,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
音乐:音符律动与AI协奏

王红老师
执教《编花篮》
王老师通过AI生成数字人"小王老师"的方言互动教学,既传承了地方文化特色,又让科技教育润物无声。课堂中虚实教师协同授课的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使传统民歌教学焕发数字活力。展现了科技赋能美育教育的无限可能。
心理:心灵密语与AI解忧

张冰洁老师
执教《潜在的宝藏山》
张老师巧妙运用AI技术为小学低年级心理团辅注入活力。3D数字人形象生动讲解规则,有效吸引低龄学生注意力;豆包智能问答以儿童化语言阐释多元智能理论,数字化手段贯穿"游戏-故事-实践"全流程,使"自我发掘"目标层层递进。
体育:身姿跃动和AI护航

龚珂老师
执教《立定跳远》
龚老师以“青蛙运动会”情景贯穿始终,通过“荷叶挑战赛”、“青蛙接力”游戏化练习,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观看AI老师视频教学,很好的掌握动作要领。
深度研讨 共话AI未来


课堂展示结束后,参与活动的教师们围绕AI与教学融合的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大家围绕“AI如何精准辅助教学”“怎样平衡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等话题,从技术应用的优化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大家一致认为,在享受 AI 智能技术带来的教学便利的同时,教师们要始终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不能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 AI 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本次AI赋能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展示,为教育集团一校三区的老师打开了AI 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新视野,也为未来持续探索智能时代的育人新范式指明了方向,让老师们对未来教学有了新的认知,也产生了诸多思考。


美好校区语文组
参与AI赋能课程《端午粽》与《绿》的学习中,深刻领略到AI为教育领域开拓的广阔前景。两节课把AI技术运用得恰到好处,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妙融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课堂气氛活跃。课程内容的呈现也极为精彩,趣味盎然。在《端午粽》的教学里,借助AI展示的丰富素材,如与屈原对话,学生仿佛穿越到古代,真切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而在《绿》的学习中,通过AI营造的朋友圈情境,学生仿佛置身于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全方位感受着诗歌中蓬勃的生命力 。
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点燃了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空前高涨,把教育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南湖校区音乐组
参加这次音乐AI课,我收获满满,像推开了一扇全新的音乐之门。《编花篮》是河南民歌中的一首经典代表作品,其风格和特点凸显了河南民歌独特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我们作为信阳人,信阳话和河南话有很大的差别,如何用河南话来唱好这首编花篮,AI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王老师借助AI教咱同学们用河南话唱《编花篮》,屏幕上的虚拟老师不仅发音地道,还带着丰富表情。以往学方言歌曲,总是发音不标准,现在有AI示范按节奏读歌词和范唱,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且课堂氛围超热烈。这堂课让古老的河南民歌借助科技“活”了起来,让同学们对家乡的文化更热爱,也对未来音乐课充满期待!
本部四语组
听完彭欣老师执教的《绿》, 真是满堂皆绿意!本节课彭老师从课程设计到板书安排都与诗歌主旨相得映彰,让人如沐春风,仿佛置身一片绿的世界中。彭老师灵活运用AI智能:A I说诗歌、A I制作形象主持人、仿写利用豆包生成图片等,让听课老师在现场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课堂新变化。最令我觉得新颖的地方是:彭老师把课堂教学与朋友圈的评论点赞结合,设计出“朋友圈评论——写词中绿,拓展积累;朋友圈点赞——比较阅读,诵读感受;朋友圈回复——发现特点,尝试写诗”三个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在诵读、比较中感悟诗意,在仿写中学以致用,课堂的教不着痕迹,学生的学,水到渠成。
本部四数组
课上,AI通过3D动画展示蝴蝶、长方形等轴对称实例,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让我一下就抓住了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借助AI绘图工具,能快速画出轴对称图形,还能实时看到图形变化,探索对称轴的数量和位置更轻松。遇到难题时,AI答疑模块能给出详细思路,比自己苦思冥想高效多了。这堂课让我意识到,AI助力下的学习可以如此高效有趣,期待未来更多课程与AI融合 。
南湾湖校区数学组
这次AI融合课堂让我们重新思考数学教学的方向。AI不仅是工具,更像一个“思维放大镜”——它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对称轴)变成学生能“动手摸到”的动态过程,这种直观化降低了低年级学生的理解门槛。现在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AI辅助探索,比如用编程模拟图形变换、用智能题库生成分层练习等。但AI永远无法替代数学最本质的东西: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考。比如轴对称图形课上,学生用软件自动生成镜像后,仍需要亲手剪纸验证规律,这种“虚实结合”才能真正培养空间观念。技术越发达,越需要老师把握核心——AI是脚手架,不是答案机。它应该帮学生从重复计算中解放出来,去解决更开放的问题,比如“生活中哪些对称设计既美观又稳固?”
本部英语组
今天听了康老师的AI展示课,我感受到了AI正悄然重构教学图景:AI工具的参与让知识推送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教师的角色正从知识权威转向学习领航员,更多精力投入个性化指导与创造性教学设计。最后的升华阶段,康老师回归到了我们应该如何爱护文具、珍惜朋友。我更明白了再精妙先进的科技都无法代替有温度的人类。身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更明白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教育技术的迭代始终需要回归育人本质。AI无法取代有温度有情话有质感的老师。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应该接受AI、运用AI,利用AI去成长。
美好校区美术组
在本部观摩了梁静晨老师的美术课,我深刻感受到技术对艺术教育的革新力量。梁老师以连环画创作为载体,通过AI技术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叙事:学生手绘的动物角色被赋予“数字人”语音功能,自主编写的故事由虚拟形象生动演绎;手绘蝴蝶经AI生成动态效果,在场景中翩然飞舞。这种技术介入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的边界,让学生在“跨学科创作”中体验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魅力。课堂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绘画能力,更在AI辅助下感受到作品“活起来”的成就感,极大激发了创作热情。未来我将尝试在社团课中引入简易AI动画工具,鼓励学生为绘本添加动态元素,同时注重培养“技术为创意服务”的意识,让艺术表达始终保有童心与温度。
本部音乐组
AI通过频谱分析播放方言版本朗读歌词、旋律模式识别等技术,将《编花篮》的五声徵调式特征进行可视化呈现,使学生直观理解“一字行腔”的演唱。AI技术播放河南牡丹园中的牡丹花,配合方言语音交互,让学习者在虚拟编花篮过程中感知歌词"编得那个花篮上绣牡丹"的意象表达。AI根据学习者音准、节奏等数据生成专属练习方案,例如为音域较窄的学习者自动转调、智能伴奏模块能同步识别演唱偏差,通过波形对比即时纠正"那个"等方言咬字问题等。但在AI辅助创作环节,发现过度依赖,导致音乐情感流失,需保留人工对"中速稍快"等速度术语的主观诠释,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文化解读者,重点培养学生在AI生成的多元版本中进行审美判断。
本部五数组
在体验AI新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技术赋能教育的变革力量。与传统课堂不同,AI通过智能交互、动态演示和个性化反馈,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可视。例如,《探索图形》一课AI能即时生成不同阶数的3D魔方模型,帮助我们快速观察顶点、棱、面上的涂色分布,极大提升了空间思维的训练效率。但是AI虽高效,也需与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相结合。未来课堂应是"AI+人"的协同模式——AI负责精准授业,教师专注思维启发,而学生则成为主动的探究者。这种融合模式,或许正是教育创新的方向。

未来已来,万物向新。此次研讨会不仅是我校“科技筑基 人文铸魂”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学校作为区域教育先锋的担当与远见。本次教学课例展示及主题研讨活动虽已落幕,但 AI 与教育融合的探索永不止步。期待未来,AI 能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更多创新活力,以智慧课堂赋能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在时代的浪潮中,让教育始终闪耀着灼灼光华,照亮每一个学子的前行之路。
来源:信阳市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相关文章:
运用技术创新 天娱数科重塑跨境电商生态04-08
阅读点亮人生 书香浸润童年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郭姜燕走进上蔡七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04-08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聚焦英语四六级考试 推动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04-07
为“严师”行使惩戒权划好“红线”04-07
武汉文理学院大二学子自主研发智能清洁车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