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20多年来,杭州市陆续出台系列文件,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湿地治理方式,涵养自然生态体系,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努力把西溪变得更美。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不仅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21世纪全球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杭州通过科学配水、外引内通,合理运用西溪周边闸站增加水流速度,确保湿地常年控制1.65米最佳景观水位,西溪因水滋润而摇曳生姿。
◇西溪湿地的固碳能力可达40万吨,带动约15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内气温下降0.5℃~1.5℃,有效缓解城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相当于每天为城市节电10万~30万度、节水500~800吨。
◇“我们想创造一座‘数字孪生版’西溪湿地,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湿地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树起数字化生态治理标杆。”
◇西溪湿地持续开展老西溪人重返湿地创业就业行动,目前湿地旅游发展公司70%员工为原居民,湿地合理利用区的经营户中有70%为原居民,保障原居民充分共享湿地发展成果。
◇冬末春初的探梅节、秋日里的火柿节、观赏芦荡的听芦节、放水捕鱼的干塘节……在西溪,游客们可以充分感受原生态之美带来的盎然乐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邬焕庆 方益波 冯源
天目山脉溪水漫流山前,冲积出一片肥沃的江南原野。农人渔夫在此垦田修塘,文人雅士前来筑宅探幽。绿竹碧水、田畦鱼池、农舍村落,在杭州西郊留下一片清雅幽静的西溪。
春天百花盛开,夏日浓绿满眼,秋来芦花飞雪,冬见疏影横斜。西溪湿地“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独特景致,让忙里偷闲的都市人时时感受到一脉乡愁。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近郊工农业发展,上世纪末,西溪曾面临环境污染的侵袭。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高度重视,推动建设西溪湿地公园。2005年4月,作为我国首座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西溪,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他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20多年来,杭州市陆续出台系列文件,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湿地治理方式,涵养自然生态体系,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努力把西溪变得更美。
如今,面积约10.38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绿肺”“城市之肾”,以独特的生态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溪之美。

龙舟穿梭在西溪湿地的 河道中(2023年6月22日摄) 龙巍摄 / 本刊
“西溪且留下”
“你看,那有一只小䴘。”端起一杯新茶,蒋国兴指向水面上的一座石拱桥。
蒋国兴在西溪湿地的合理利用区经营着一家茶叶行,今年年过半百,是西溪本地人。茶叶行不远处,是他生活过的村庄。
西溪从汉晋起开发,在唐宋时发展,于明清两朝兴盛,最大面积曾达60平方公里。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问韵,感受“冷、野、淡、雅”的江南水乡风光,用手中之笔描绘男耕女织的田园诗、琴鹤相随的隐逸图,赞叹说:“西溪且留下。”
在蒋国兴的记忆中,西溪的河水曾非常清澈。按村规,村民每天早起先去河边打水,回家煮水煮饭,然后才可以洗衣洗菜。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溪1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逐渐聚集起1.3万常住人口和近1万名外来人口,村民圈围出约3000个池塘,高密度养殖水产并投放大量饵料,饲养2.5万余头生猪,周边还建设了不少乡镇企业,西溪水质急剧恶化。
“当时村里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是每每看到港汊里漂浮的垃圾,村民总是摇头叹息,希望把环境治理好。”曾在当地任村支书30多年的沈荣根回忆。
彼时的浙江,不少地方也与西溪一样遇到“成长的烦恼”。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与浙江省委党校部分学员座谈时讲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是我省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哪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说。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规划先行、积极保护、分区保护、精心管理、深入研究……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下简称“综保工程”)、积极建设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做好湿地的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以赴留下美丽西溪。
2003年9月,综保工程启动,共分三期,总投资约150亿元,于2008年10月全部建成。工程实施近两年后,原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05年4月30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
——规划先行,统筹综合发展。杭州市有关部门先后编制《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等20余项专项规划,形成自然生态规划、文化生态规划、科研科普规划、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生态经济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综合生态发展规划系统,并注重与周边区域规划融合配套。
——积极保护,稳定生态系统。杭州坚持“退屋还绿、退人还静”,做好湿地内居民外迁和建筑拆除工作,适量恢复部分重点文化遗迹,湿地内建筑面积比原先减少约70%;从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等四方面入手,改善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以恢复和重建已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结构合理的湿地食物链为重点,实现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区保护,细化治理模块。西溪湿地划分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根据功能定位严格分区管理。
生态保育区,是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态稳定性较高、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小、自然状态保持良好的区域,是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生态保育区内,除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其他活动。
恢复重建区,是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需要恢复重建受损的区域,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湿地水质、重建湿地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
合理利用区,是人文历史资源的集中分布区,是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的重点区域。这里可以开展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等宣教活动,以及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体验和管理服务等活动。湿地周边,还设置了外围生态带,成为湿地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
——精心管理,严格依法治园。西溪湿地是公共资源,管理上需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依法规范治理。2011年12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湿地的规划与建设、保护、利用、管理等多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该条例此后经两次修订,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调整管理方式、明确执法主体,建立湿地公园社会事务管理协调机制。
——深入研究,推动可持续发展。湿地的保护利用,涉及生态学、环保学、生物学、建筑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十多个学科。西溪湿地先后成立中国湿地博物馆和西溪研究院,开展西溪历史、民俗、风物等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以及环境与自然资源、水文及水环境效应、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等涉及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出版《西溪全书》79册。
2006年,时任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曾评价:“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不仅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21世纪全球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2009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国际重要湿地。

“花神”乘坐花船在西溪湿地 巡游(2024 年 3 月 24 日摄) 翁忻旸摄 / 本刊
治理方式持续升级
在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的门厅处,一台显示器循环播放着从1983年至2023年的遥感图像。通过图像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灰白色的杭州市区区块开始向西郊蔓延,代表湿地的绿色区块则节节后退。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起步,“白进绿退”的趋势在公园东侧止步,留下一方净土。
对于西溪湿地保留下来的建筑,公园管理部门以30.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约束性指标,严格落实建筑总量控制,并编制《西溪湿地业态引导规划》,严控商业化比例。
近年来,杭州市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牢牢把握“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治理方式,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外引内通,唤醒湿地之魂。水是湿地的灵魂,西溪保护首重在水。西溪湿地水体库容量约1388万立方米。但由于平原水网落差极低,水流缓慢,西溪湿地自净能力不足。杭州通过科学配水、外引内通,合理运用西溪周边闸站增加水流速度,确保湿地常年控制在最佳景观水位,西溪因水滋润而摇曳生姿。
2023年,杭州在此前实施引钱塘江水入城工程并增建沉砂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引水提质工程,将沉淀后的钱塘江清水注入西溪,每年最大可为西溪及周边水网引配水2亿立方米,相当于约13.3个西湖的蓄水量。
除了外引水源,湿地内部恢复部分鱼塘间的水文联系,通连外部水系,形成广阔的人工多水塘系统;对鱼塘定期清淤,清除由腐殖质沉淀形成的淤泥,进一步增加水的通透性。
目前,西溪湿地水质已保持在Ⅲ类水质,近年来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标准。西溪湿地的固碳能力可达40万吨,带动约15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内气温下降0.5℃~1.5℃,有效缓解城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相当于每天为城市节电10万~30万度、节水500~800吨。
科学施治,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河道、鱼塘必须是斜坡堆土,以利于形成生物生长繁殖环境;公园内预埋市政下水管网,用于收纳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水,严禁污水直排河道水塘……类似的科学保护细节,在西溪湿地随处可见。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介绍说,西溪湿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湿地的水质、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
以西溪湿地分布的上千口“三基鱼塘”为例。“三基”指桑基、竹基和柿基,塘中养鱼,塘埂上种植桑树、竹子或柿树,鱼粪肥沃了塘泥,塘泥捞起后又可施在塘埂上作为肥料,实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
近年来,公园对部分封闭的“三基鱼塘”表层浮泥进行清理,实施护坡修复、水生植物种植、水系连通和适时外河补水等工程措施,增强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科学管护促进了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有效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截至2024年底,与2005年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达971种,增加750种;昆虫达918种,增加441种;鸟类达224种,增加155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
数字治理,助力湿地精准保护。走进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一楼,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8个水质站、10个水位站、2个水文站、2个闸站、5个气象站、1个空气质量监控站和18个管网液位计的数据实时显示。
2024年3月,中心投入运行,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零散数据资源,通过仿真计算推演等技术手段,提升精细治理水平,为保护好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提供强大支撑,标志着西溪湿地迈入了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新阶段。
“这只是白眉鸭,那只是绿翅鸭。视频里拍到的鸟类,都能用AI技术识别具体种类。”中心项目总监张明说,通过声纹设备和视频设备,辅以AI技术,可以及时监控鸟类分布情况。
智治中心不仅是常见的监控平台,它将数据中心、算法中心、技术应用等结合起来,让管理者更精确了解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比如,某段河道或某个鱼塘需不需要清淤,过去我们是凭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水流流速和淤泥沉积的速度进行测算。”刘想说,“我们想创造一座‘数字孪生版’西溪湿地,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湿地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树起数字化生态治理标杆。”

游人在西溪湿地游玩 (2023 年 4 月 2 日摄) 翁忻旸摄 / 本刊
“金镶玉”捧出“聚宝盆”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动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西溪湿地探索形成“金镶玉”模式,即以湿地为“玉”,周边为“金”,从湿地公园走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成为吸引人才和资金的“聚宝盆”。
迁居乐业,村民吃好“生态饭”。“我们村四周都是水,田离得很远,从家划船去田里单程要一小时。农忙时中午没法回家,只能在田头吃早上带的冷饭。周边村子的姑娘都不愿嫁进来。”抚今追昔,年近古稀的沈荣根非常感慨,“没有湿地保护,哪有现在的好日子,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退休金拿。跟别人说起我家住在西溪,大家都很羡慕,说‘那可是黄金地段’。”
同为原居民的沈金军,如今是西溪湿地的电瓶船驾驶员。“我在公园上班,每天看到水是清的、树是绿的,鸟飞鱼翔,真是一种享受。”沈金军告诉记者,西溪湿地的收费区域向原居民免费开放。
与蒋国兴和沈金军一样在西溪湿地里工作的西溪人还有不少。西溪湿地持续开展老西溪人重返湿地创业就业行动,目前湿地运营管理公司70%员工为原居民,湿地合理利用区的经营户中有70%为原居民,保障原居民充分共享湿地发展成果。
西溪湿地内的村民实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迁安置,涉及人数超1.3万人,安置在杭州市西湖区紧靠湿地的新建社区。当地政府制定开发性安置计划,在保证安置房面积的同时,对被征用的农用地给予10%留用地指标,用于村集体举办企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每年都可以拿到分红。
辐射周边,生态效益转化提速。西溪的魅力不限于公园之内,湿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阿里巴巴、蚂蚁集团、阿里云等高校、企业和产业园区落户周边。
仅西溪湿地北侧的蒋村街道就有1万余家企业,其中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6家,“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11家,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20家,文创规上企业36家,形成文创产业带、休闲商业带、生态经济商务带等多个片区。
10个特色产业园区在西溪周边构成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创产业带。“我们公司2014年在西溪湿地周边创建。创业初期工作辛苦,但身边是触手可及的清雅西溪,进去散散步、看看水,很快就能放松下来。”杭州粉象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红星说,“西溪真是百逛不厌”。
目前,西溪周边新兴住宅集聚区已吸纳20多万常住人口,“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越叫越响。
文旅融合,传承西溪千年文脉。如今,杭州的传统节日花朝节,已在西溪湿地恢复举办15年,赏红、种花、扑蝶、祭花神,人们徜徉湿地,尽享草木沁香、群芳吐艳。此外,还有冬末春初的探梅节、秋日里的火柿节、观赏芦荡的听芦节、放水捕鱼的干塘节……在西溪,游客们可以充分感受原生态之美带来的盎然乐趣。
作为蒋村龙舟协会的会长,沈荣根每年从农历四月廿三开始,就要带领队员准备端午“龙舟盛会”。当地的这一习俗始于唐代,盛于宋代,不比速度比技巧、比表演,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这里的龙舟装饰和外地不同,‘锣鼓经’也不一样。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划龙舟,现在许多人改开车了,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不能丢。”沈荣根说。目前,西溪湿地承载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余项。
西溪湿地是一座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大批学生前来体验科学课。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到这里担任“自然导师”,满腔热情提供讲解和导游服务。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走进湿地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2025年,在此前建设6所校园博物馆的基础上,中国湿地博物馆新建2座社区博物馆。项目负责人黄翠说:“我们想通过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让更多的人知道,湿地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

(《瞭望》2025年第14期 )
来源:新华社
编辑:乔稣予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文章:
就在明天!就在港东五街!04-05
和美乡村 生态宜居04-05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把西溪变得更美04-05
学者:“对等关税”或致一些国家经济崩溃,中国市场须防范倾销04-04
济南市高新城管:开展建筑物外立面整治,城市品质再提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