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千禾0”酱油在内的多个品牌酱油因检测出重金属镉、总砷而引发舆论风波。处在风口浪尖的千禾味业就此发表声明称,媒体报道所述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的配料为水、非转基因黄豆、小麦、食用盐,未外源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剂。“镉”存在于水、土壤、各类农产品中,酱油产品检出的微量“镉”来源于原料。声明同时称:“该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综合极目新闻、北京商报)
放眼调味品行业,“零添加”概念滥用渐成普遍现象。此前报道中,检测显示,13款标称“零添加”的酱油,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尽管均未超标,但重金属的普遍存在动摇了消费者对“零添加即安全”的信任。部分品牌更是将“零添加”窄化为“不添加防腐剂”,却对糖、盐或酵母抽提物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标注”易使消费者陷入认知混乱。
究其根源,行业标准缺失是主因。2020年《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禁止“零添加”强调未使用物质,但至今未正式实施,企业各行其是。实际上,调味品受原料和工艺限制,仍难以真正实现“零添加”,当下市场上的所谓“零添加”更多是营销概念。
企业要明白,法律是经营底线而不是上限,真正的品牌价值源于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涉事部分品牌作为“零添加”概念的倡导者,本应承担行业引领责任,却玩起“概念营销”。当营销话术被检测结果锤得粉碎,消费者对其信任剩下几何?
监管部门需同步强化标准与执法。一方面,加速出台“零添加”定义和使用规范,明确标注范围;另一方面,突破“形式合规”执法惯性,从实质影响判断企业行为合法性。此次眉山市监部门表态“正在研究处理”,公众期待其成为规范行业标识的标杆。
对消费者来说,理性认知比盲目追捧更重要。“零添加”不等于绝对安全,镉、砷等重金属污染多源自原料种植环境,需从产业链源头管控。消费者应警惕营销话术,学会通过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综合判断产品属性,而不是被单一标签所绑架。
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虚假,若放任“概念营销”主导市场,行业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深渊。只有企业以透明换信任、监管以规则塑公平、消费者以理性破迷雾,“零添加”才能真正从营销口号转化为品质承诺。 孔德淇
相关文章:
西宁开发区聚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发展04-05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美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严重扰乱全球经贸秩序04-05
呼和浩特:站在企业角度助企有温度更有力度04-05
广西企业响应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倡议 向缅甸捐赠抗震救灾物资04-04
绿电“捕风者”领跑全球 “海鲜”养殖火出圈 新疆解锁“聚宝盆”新密码04-04
迎回“创始人”,钉钉未来会有什么变化?04-03
厦门工行:多维赋能 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