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吉小平
四月的洛阳城牡丹吐蕊,当游客漫步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时,会被一片唐风雅韵所吸引。4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保护展示传习馆在此揭牌,该馆以“素胎生辉、釉色流淌”为内涵,将千年唐三彩技艺编织成可触可感的时空对话。

据了解,这座传习馆的诞生,源于洛阳人对唐三彩的百年坚守。20世纪初,当唐三彩在邙山古墓中重见天日时,高氏家族便踏上了复兴之路。第三代传人高水旺带领团队走遍丝绸之路,在敦煌壁画中寻找釉色灵感,赴英美博物馆复刻流失文物,更创新性地将唐三彩工艺应用于现代茶具、灯具设计。
如今,南石山村1680余名匠人年创产值5.8亿元,81家文化企业让唐三彩从墓葬陪葬品蜕变为文化外交的“国礼”。
步入馆内,展厅陈列着从汉代铅釉陶到唐代三彩俑的演变实物,通过高科技让观众目睹素胎如何“蝶变”为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在研学区里,洛阳理工学院的学子正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转化为三彩瓷板画;在全景展厅中,数字化投影将《客使图》中的西域使节化作动态影像,与展柜中的三彩胡人俑遥相呼应。
“我们不仅复原了‘蜻蜓翼’开片、‘金缮修复’等12项传统绝技,更开发出航天主题三彩摆件、可佩戴的唐三彩首饰等130余款文创产品。”馆长高水旺抚摸着新展出的“敦煌飞天”系列,釉面在灯光下泛起珍珠母贝般的光泽。这种创新转化让唐三彩走出深闺,仅2024年就吸引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4.2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南石山村已成为非遗活化典范。村内38面非遗文化墙镶嵌着万余件微型三彩作品,民宿管家身着汉服讲解烧制工艺,就连村口公交站台都设计成窑炉造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唐三彩真正“活”在当下,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0万元,获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正如传习馆序厅镌刻的《三彩赋》所言:“一坯既成,历千度窑火而色不褪;匠心永驻,经百年传承而韵长新。” 这座承载着盛唐气象的传习馆,正以“非遗+科技”“非遗+文旅”的创新模式,让唐三彩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舞台,续写着河洛大地的文化传奇。
相关文章:
17岁女生充值打赏45万元,家长要求返还,法院判了04-13
紫牛热点|李煜墓前游客如潮,文旅部门再次澄清:假的!别信!04-12
“三效”融合推动重点小区品质跃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