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田敏
沅水之畔,千年古村焕新颜。
走进溪口村,一块“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岩石标牌,高高地稳立于村口桥头,闪亮了水上村庄,辉映着江流波澜,绽开了全村人的笑颜。
从东汉伏波庙的厚重砖瓦到智慧果园的科技大棚,从贝丘遗址的文明密码到“幸福小院”的欢声笑语,辰溪县柿溪乡溪口村以山水为底色、以产业为引擎,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勾勒出一条“文旅融合、生态赋能”的蝶变之路。
如今,这座曾名不见经传的库区移民村,已跃升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更成为怀化周边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

(游客来溪口村“网红打卡地”打卡拍照。)
从“矛盾村”到“治理样板”的蜕变
溪口村的故事始于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过去,村庄因移民安置、土地纠纷等问题矛盾频发,被贴上“上访村”标签。村党支部以“红黑榜”制度破局,将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纳入村民自治范畴,通过“红榜”弘扬孝道模范、产业能手,“黑榜”曝光违规行为,形成鲜明价值导向。村民老刘因私占集体鱼塘被公示“黑榜”,羞愧之下主动认错并写下保证书,成为自治成效的鲜活注脚。
在党支部书记张志带领下,村支两委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3000余亩,打造江鱼养殖、葡萄种植、“百果园”三大支柱产业,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00万元,累计分红超400万元。前书记张贤祥更是受邀为全省乡村振兴培训班授课,将“溪口经验”推向更广阔舞台。
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的跃迁
漫步溪口“百果园”,沃柑、火龙果缀满枝头,游客拎着“后备箱经济”特产满载而归。这片300亩的智慧果园,融合了移民后扶资金与社会资本,引入滴灌技术和电商营销,年产值超百万元。果园旁的沅水畔,40万尾生态鱼在标准化养殖基地游弋,与对岸的千年贝丘遗址遥相呼应,形成“渔耕文明”的时空对话。
(各地游客漫步在溪口村步道。)
文旅产业成为新增长极。村集体盘活东汉伏波庙、唐万福庙堂等古建筑群,修复张氏宗祠作为文化展馆,开发非遗研学路线。每年农历七月,巫傩文化节的阳戏、鱼鼓表演吸引数万游客;王昌龄笔下的“溪口驿路”被复刻为徒步古道,串联起沅水风光带与“乡村微城”民宿集群。2023年,村庄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60%。
从“库区孤岛”到“公园乡村”的重塑
“把乡村当公园建设”的理念贯穿溪口发展全程。近三年,村庄投入800余万元实施“净化、绿化、亮化”工程:95%道路完成硬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30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山乡夜晚。依托沅水扇形水系,建设滨水步道、观景平台,打造“辰阳古城—贝丘遗址—沅水风光”黄金旅游线。

(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以上照片均由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环境提升催生“归雁经济”。村民张旭榜结束25年打工生涯,返乡创办农家乐,年收入超20万元;30余户村民加入民宿合作社,将夯土老宅改造为“沅水人家”主题院落。村庄还创新建设“幸福小院”,为70岁以上留守老人提供集中照护,每月举办“孝道宴”,让养老难题化作文明乡风。
今日溪口,山峦叠翠处可见智能大棚的反光膜闪烁,古戏台前回荡着电商直播的吆喝声。这座承载六千年文明的沅水明珠,正以“精品农业筑基、文旅融合塑魂、生态治理润色”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溪口答卷”。正如张志所言:“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生机,让每一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未来,随着“乡村微城”规划的落地,溪口村或将演绎更多从“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的传奇。
相关文章:
平和小溪: “随访日记”助力厝丘村蝶变04-04
千万粉丝网红“刀小刀”回应被带走调查:与男友合作33天被索赔1700万04-04
民政部:文明低碳祭扫已成为主流 “无烟祭扫”普遍得到推广04-04
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04-04
沅水明珠破茧成蝶——解码辰溪县溪口村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密码04-03
中国移动发布数字乡村升级行动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