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记者李芷涵报道:“我看到学生切实在成长,比我看到系统打的分数还开心!”“要用一个词来形容CSMS系统的话,那就是‘真香’,能给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直观的指引。”在东风实验学校综合室内,来自广州、湛江的中小学教师们针对CSMS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4月2日,“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2025春季学期省级教研活动第4场在广州市东风实验学校举办,本次教研活动以“运用CSMS+知行理论构建高效课堂研究”为主题,采取教学研究专题分享与教研沙龙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如何让CSMS为教师所用,为课堂实践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实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大势所趋,广东也顺应现实需要,开展了系列教育研讨活动。
其中CSMS就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CSMS(Classroom Smart Evaluat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旨在通过多维度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为教师提供全面、客观的教学诊断和改进建议,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针对CSMS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和策略,本次研讨设置了分享环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各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活动伊始,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照东从科研实践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CSMS系统与知行理论结合的应用前景,特别提出了“数据赋能、理论引领、实践创新”的三位一体发展路径,为研讨环接提供了重要参考。

CSMS倒推改进教学设计 提升教学质量
在使用CSMS和知行理论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广州市东风实验学校校长欧阳怡从语文跨学科课堂的研究案例出发,对比不同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结果,如“鲁迅的朋友圈”——给《朝花夕拾》人物办展览这一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基于语文的基本素养结合美术、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实现进阶式的思考链,构建起历史化的思考体系,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认知到素养落地完整的闭环,达到了非常高的教学评价,给了老师们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学校的朱圆杰、黄翠萍老师从课堂调控改进策略出发,分享优化课堂语言、引导多向思考、巧设问题链环、增强课堂互动的一系列策略。她们从自身案例中得出结论,通过上述优化调控手段,各项CSMS教学指标均有所提升,学生从沉默倾听者转变为积极探究者,课堂呈现出更多合作、质疑与创造性表达,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湛江市第十七中学王桂花老师将CSMS的“学生参与度”“高阶思维占比”等数据与语文素养目标挂钩,为小学课堂的素养落地提供了量化工具。通过复盘和改进课程设计,目前教学的各项指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现出课堂内外教学质量提升的成果。

“初中理科课堂常面临‘学生被动接受’的挑战。如何基于知行理论,利用CSMS重构课堂互动范式?”广州市东风实验学校的郭威老师从理科出发,分享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她提出的“数据反馈—行为干预—认知内化”三阶模型,为理科课堂的主动学习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CSMS辅助教师自我评价 实现个人成长
课堂提质增效的同时,教师自身的转型也至关重要。借助CSMS,教师可通过理论工具反观自身教学,逐步形成反思习惯与研究意识,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跨越。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中学钟证霖老师在CSMS系统分析下发现了新手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评价分数与省常模的差距较远,年轻教师可通过具体数据实现个人素质的优化。也可在校内开展双师对比实验,用CSMS生成报告对比,找到差距进行改进,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开启“导航模式”。

在第二阶段的教研沙龙环节,老师们针对CSMS对教学的作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学校黄鹂老师认为CSMS系统可通过音频上传进行分析,消解了年轻老师以往参与教学评价的尴尬。“用CSMS回顾自己的课堂,像是拿着导航仪在走山路,感觉很踏实。”湛江市第十七中学教师黄一川分享道,CSMS像一把钥匙,能带领年轻老师了解教学目标,帮助年轻教师聚焦自身教学优点及教学盲区,通过平时不断回看教学片段,可以找到自身薄弱点,对其逐个击破。


活动最后,广东省教研院副研究员张林静博士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肯定了教师的分享,尤其肯定了通过比较不同课堂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值得学习。张林静也对未来的CSMS实践提出了期望。她希望CSMS的数据回归到真实课堂中,“数据是镜子而非尺子,不要过分关注分数高低。”她认为只有将数据结合课堂实践,重视数据背后的含义,才能发挥数据的作用。

CSMS可克服标准不统一的弊端,突破时空、成本等限制,实现多次教研的累积效应,帮助课堂提质、教师成长,从而促进教研转型。在从经验型向实证性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们要主动适应变化,要有研究思维,去研究课堂、教学、学生以及自己,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中找准自身定位,以育人为本位,在技术赋能下培养跨学科人才。
教研沙龙对话:
CSMS数据如何精准指导教学改进?
黄鹂(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学校历史教师):CSMS真香,系统可通过音频上传进行分析,消解了年轻老师教学评价的尴尬。
黄一川(湛江市第十七中学语文教师):CSMS像一把钥匙,能带领年轻老师了解教学目标,帮助年轻教师聚焦自身教学优点及教学盲区,通过不断回看教学片段,找到薄弱点。像是拿着导航仪走山路,感觉很踏实很好。
AI如何赋能跨学科学习?
郑虹(广州市越秀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跨学科学习要让学习扎根真实生活,让知识服务于人生活的全过程,让评价促进知识的真实发生。可借助AI设置真实的问题场景和情境、借助AI让学生的成长可视化。
张春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跨学科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收获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解决不同学科交融的复杂问题。跨学科学习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AI赋能目前已经是高校普遍的手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指导,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同时在后台收集学生的问题,帮助老师调整教学方法。在实践方面可以提供虚拟的实验场景,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提升实战能力,创造更多可能性。
欧阳怡(广州市东风实验学校校长):在具体的教学中,AI可以创设场景,把抽象的知识可视化。比如诗歌的场景可以用AI让诗人与学生对话,让知识背景“活”起来,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在AI和传统教学手段中找到平衡?
郑虹:技术为用,育人为体。线上教学无法沟通情感,老师如果能提供情绪价值,那么永远都不会被AI取代。老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立场,不能脱离学生。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拓展、而非取代人。既要有技术的星辰大海,也要有传递温暖的烛光。
张春玉: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育与医学也有相似性,医生要注重对患者的关怀,同样老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在教育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AI无法替代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是需要师生共建的。教师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技术是赋能而不是指导。
欧阳怡:AI是赋能老师,并非取代老师。老师在情感共鸣、正向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严哲川
来源:金羊网
相关文章:
武汉文理学院大二学子自主研发智能清洁车04-03
黑板遇见大数据:AI+教学系统如何为教师装上“教学导航仪”04-03
清明假期流行“下县”赏花,县域五星酒店热度同比增长45%04-03
“智脑”开启“AI智答”新模式04-03
财报季A股怎么买?券商4月金股电子权重第一,青岛啤酒最热04-02
“诚信头盔”进校园 守护学生出行安全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