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前总有一群步履匆匆的身影。他们扛着摄像机、攥着采访本,穿梭在代表委员与热点议题之间,用笔和镜头一刻不停地记录着全国两会上的每一个细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本期《传媒面孔》邀请5位上会记者,请他们分享在“委员通道”中感动的原因、在“部长通道”上提问的感受,以及在采访报道中的收获。
“委员通道”上的白玛玉珍,让我热泪盈眶
□《西藏日报》记者 次旦央吉

3月4日,次旦央吉(左)与刚走出人民大会堂的全国政协委员白玛玉珍拍摄Vlog。
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现场,来自西藏林芝市墨脱县的全国政协委员白玛玉珍深情推介家乡,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让我泪洒现场。
作为一名今年第一次上两会的“00后”记者,在会场内外,我见证了无数令人动容的瞬间,更见证了中国的发展,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记者,这个词带给我的感触更多了。
“我的家乡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委员通道”上,白玛玉珍的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坚定。她动情地讲述着墨脱的今昔巨变,从曾经的“高原孤岛”到如今公路通达、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新墨脱,她的言语中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现如今的墨脱,公路通了,网络通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白玛玉珍说墨脱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短短几分钟的答记者问,白玛玉珍委员的回答中饱含了对家乡巨变的感动,更饱含了对党和政府关心支持西藏发展的感恩。
听到动情处,我不禁潸然泪下。作为一名来自西藏的记者,白玛玉珍在采访中对我讲述了很多关于墨脱的故事。她说,小时候车子根本开不进墨脱,想要进出只能靠双脚翻山越岭,家里要是想买台洗衣机,父亲得背着它翻越高高的嘎隆拉雪山。
白玛玉珍初中毕业后,为了外出求学,走了整整4天才从大山里走出来。这让我想起两年前在林芝的一次采访,跟出生在墨脱县的一位群众聊天时,她说在她们小时候墨脱县还没有公路,有一些小孩在求学的路上因为各种意外不幸遇难,可以说一次求学路就是一次生死关。
如今,墨脱公路修好了,孩子们再也不用像她那样受苦,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义务教育。老百姓们种的茶叶和水果,也通过公路卖到了全国各地。
站在白玛玉珍对面,她眼神里闪烁的喜悦和自豪深深打动了我。刹那间,我好像看到那个怀揣希望和梦想的12岁小女孩,从一步步艰难走出大山,到现在意气风发走进人民大会堂。
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墨脱女孩的个人故事,更是属于千千万万西藏各族儿女共同的故事。而白玛玉珍的深情推介,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墨脱,新时代。
这个小细节,让我们离部长更近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3月8日,张炎良(手持话筒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提问。
作为参加全国两会报道超过10年的新闻“老兵”,我今年首次拥有了在会场当面提问部长的经历。
“请南区这位戴红色领带的记者提问。”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我被主持人点中,向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问了一个关于如何提升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的问题。
作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的驻京记者,我平时负责跑口应急、自然灾害等领域,见证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迫与严峻,曾在一线见证了如京津冀特大暴雨等诸多抢险救援行动的全过程。
因此,这个问题也与我平时关注的领域紧密相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国英部长不仅用13项数据逐一“解读”我国防洪安全体系的情况,而且对我国提升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上的具体工作更是了然于胸。
集中采访后,我在红星新闻两会视频节目的点评中说,从部长对其分管工作的了如指掌、对具体数据的如数家珍,背后体现的是专业、职业、敬业,唯有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方能“腹藏乾坤计,心定风雨安”。
在这场集中采访中还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更为深刻,在今年的“部长通道”集中采访中,也令在场的媒体记者感动。采访开始前,主持人让工作人员撤掉了原本设在部长与记者之间的红色隔离线。这个小细节,不仅让记者离部长更近了,也让部长与话筒、镜头背后的万千观众的距离更近了。
事实上,全国两会本无“部长通道”,只是因为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有一条长约百米的进出通道,是部长进入会场的必经之路,媒体闻风而动,渐渐聚集到这里,逐渐走出了“部长通道”。
彼时,“部长通道”上的采访要靠“拉人战术”,“拦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位部长被一群记者围住采访的画面十分常见。后来,大会专门设立了集中采访区,“部长通道”逐渐从惯例演化为制度。
“部长通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优化完善设置细节,让记者与部长的互动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紧密,彰显出中国式民主的自信与开放。
每一束光都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湖南日报》记者 何金燕

3月6日,何金燕在湖南代表团驻地采访。
3月6日12时45分,在湖南代表团驻地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怀化洪江市沅河镇清水青村村委会委员杨理时,这位“80后”村医身着精致的侗族服饰,裙摆上镶嵌着锃亮的银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午后的阳光,洒在她脸颊上,温暖而美好。
我问杨理:“您为什么半路转行当村医?”她讲述了一个湖南大山里“医”路传承的故事。这位曾经的追光者,如今成了发光者。杨理口中的那道“光”,是婆婆传承的善良大爱和医者仁心,也是乡村振兴中的湖湘力量。在深度交流中,目睹她3次落泪,我也数度哽咽。作为一名扎根一线10多年的媒体人,我能共情她坚守的不易,也懂得那份赤诚的热爱。
这束温暖的光,让我在全国两会报道的竞技场上跑出了“速度与激情”。两会日程忙碌紧张,我能采访杨理代表的空隙,仅有她午饭后休息那片刻。当天留给我写稿的时间,也只有短短几个小时。我先整理出近2万字的采访笔记,标记出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她为什么哭了3次?怎样将全国两会同民生与民声紧密关联?如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厘清稿件的3个层次后,我连夜赶写《80后村医代表的3次落泪》,并配发39秒短视频。我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述评这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没有选择宏大的视角去叙事,只用平实的语言将杨理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希望透过这位基层代表的视角,多维度呈现乡村医疗的现状和进步,传递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大爱、坚守和奉献精神。杨理的故事推出后,全网点击率破千万,感动了数百万网友。
短视频时代,文字记者如何用视频讲好故事?于我这样的“85后”老记者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在杨理的故事中,做了一次全新尝试。时隔5年第3次参与全国两会报道,感觉自己成了新时代媒体圈的一名“新兵”,跟不上“00后”年轻记者跳跃的思维,也没有那么好的体力和精力。但是,作为一名多次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老兵”,却必须攒足从前那股拼劲,钻进去、沉下来、挖深点、多问点……对比5年前,我感觉全国两会报道的“打法”越来越多元。
从前,我只习惯用文字讲故事;现在,我在采访之前要设想,怎样同步用短视频方式讲好故事。当天采访杨理之前,我跟摄影记者沟通好,如今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不只是练好各自的“看家本领”,而是要彼此深度融合,争做“六边形战士”。文字记者要有用视频讲故事的思维,才能在采访中合情合理去发问;摄影记者也必须具备用文字讲故事的能力,当摄影机固定时,一帧帧画面就能在自己脑海中串联起故事。
我始终坚信,好故事永不过时。每一束光,都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我们需要听到更多声音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3月11日,张盖伦在人民大会堂准备采访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的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我是科技日报社“人大报道组”组长,而我们组里最年轻的姑娘生于1999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当天,迎来了她的26岁生日。
26岁正年轻。我想起我第一次上会,其实也是26岁。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快10年。
在整理资料时,我发现多年前采访过的科研人员,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多年前他们说的将要建造的大科学工程,如今已经走到了收尾阶段。这时,我才对时间流逝有了实感。
大家都向着自己的梦想坚定前行,而我依然是那个报道他们的记者。
今年3月5日清晨,当我走向人民大会堂时,内心涌动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时,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的人气还没有那么高。当时,他在人民大会堂侧边被一位记者同行堵住。我发现这儿有一个落单的代表,立刻也凑了过去;扫一眼代表证发现,竟然是何小鹏,我立刻喊着“我是你老乡”,凑得更近了,成功录到了一段视频。
但到闭幕时,何小鹏在人民大会堂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已完全无法近身。
在全国两会,无论是院士、校长还是大企业家、大明星,他们都是全国人大代表或者全国政协委员。所以,对年轻记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采访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无限宽广。
虽身为《科技日报》的记者,但今年我也做了一件不那么“科技”的事。
我参加了云南代表团的开放团组会议,采访了好几位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教师。我想知道,中西部地区的教师,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怎么看待这股人工智能潮?
在采访中他们告诉我,孩子都知道DeepSeek,但是他们不会用,不知道怎么用。那些网上炒得火热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很近又很远。一位代表更是坦言:“我们那里不像北京,哪儿有这么多资源,连科技馆都没有。”
技术在发展,但教育资源不均衡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又带着这些老师的困惑,找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让他为这个现象出主意。程建平表示,要推动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让更多优秀人才“孔雀西南飞”。
我觉得,这样的选题是有温度的。科技在发展,我们需要听到更多声音。在全世界都在面临“文科危机”的面前,社科对人和社会的观照与反思,是当下需要的。
3月11日下午,当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我走出人民大会堂,看着天安门广场上那么多笑脸,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年轻人给我们媒体业带来活力,带来变革,也让它一直葆有生命力。
真诚自有千钧力量
□《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3月6日,林宇熙(左四)在福建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中进行采访。
“得益于泉州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包容和留才育才政策的支持,让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外来妹不仅站稳了脚跟,把孩子送到城区读书、把老人接来养老,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城市、爱上城市,更没想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用微小的光芒照亮他人、照亮集体。”3月6日下午,在福建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恒安家庭生活用品有限公司质控员方华娟以“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更好融入城市生活”为题,讲述了自己在晋江打拼16年的心路历程。
在现场听到这一番朴素的话语,我的内心深受触动,联想到今年首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投资于人”,方华娟的故事不就是“投资于人”的最好例证?我立即着手写评论文章,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修改完善,3月9日,《福建日报》头版刊发评论《聚力“投资于人”,立起“国之大者”》,阐释了“投资于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证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赋能的关系,既及时呼应了热点,也较好发挥了引领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也曾困惑:“日复一日”的会议报道、程序性报道是否难以出新出彩?我想,无论报道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对记者而言,最关键的还是怀着一颗真诚之心,敏锐感知世界,倾注文字以情感与思想,这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与自信。
于常量中捕捉变量。万事万物普遍联系,且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代表委员们带着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建议汇聚在北京,每一个小切口都折射出大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因此,要善于在程序性报道中敏锐捕捉“人”这一最大变量,将真实的、生动的、立体的“人”的实践与智慧深入挖掘、充分报道出来。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想,我们还要让技术与情感交融,让优质内容与真挚情感焕发千钧之力,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王卉
相关文章:
石景山拍客•今日精选|四季初始 人间是春04-05
代扫墓,最高价格4999元04-05
乌鲁木齐市各学校试行“春假” “雪假”04-03
景观灯亮灯时间调整04-03
“西湖传说”2.0:人人传、人人说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