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3月31日下午至4月1日,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在青岛召开。山东数字文化集团的揭牌,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一系列安排部署内容丰富、形式创新,凸显了山东对融合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战略清醒。
回望历史的长河,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又使文化资源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数字化的今天,这场“双向奔赴”中有个新现象值得注意——文化因素可以存在于任何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产品中。
当一把椅子打破“用来坐的”这种固有认识,方便且时髦的“包包椅”就会出现在野外营地里和露天音乐节现场;当精准捕捉到“懒人”分类洗衣的需求,海尔的三筒洗衣机就能迅速掀起市场热潮……这种边界的消融,让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不仅丰富了文化阐释的角度,也打开了美好生活的空间。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文化企业揣着“只有自己才是正宗”的老观念不放,端着“坐等科技送上门来”的架子无动于衷,一些地方以为捧着文化资源这个“金鸡”,就一定能生出“金蛋”。抱有这种心态不放的,恰是正处在被时代淘汰边缘的。
要看到,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特征,同时又是“流动”的。
当年,一部《功夫熊猫》,让很多业内外人士反思:明明功夫和熊猫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什么做出来电影的却不是我们?而此刻,《哪吒2》正以大制作,冲击全球票房榜第4。如何把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山东要有一点危机意识,也要有一些斗争精神。
推动文化和科技相融,必先消融思想上的坚冰,是此次大会传递出的一个鲜明信号。

面对新形势,文化主动拥抱科技,紧迫性日益显著。这就要求一些领导同志,深刻认识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用科技创新来引领,认清科技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中的牵引作用,放下身段去汇报、去争取,提高找科技、引科技项目和人才的本领。
比如说,扶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各类市场主体投入文化产业,有关部门单位要有“只要生产文化产品都一视同仁”的胸怀,无论国有还是民营,无论大型、中小微或是个体工作室,一律平等对待、大力支持,鼓励它们承担文化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建设和运营文化科技项目。
再比如说,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方面多,涉及部门广,要整合职能部门、企业、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各类资源,凝聚最大工作合力,确保这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目的也是手段。如果说这样的融合过程是一次深刻的“化学反应”,那么思想层面上坚冰的消融,或许能提供一份意想不到的催化剂。
相关文章:
余承东职务调整!04-04
绿电“捕风者”领跑全球 “海鲜”养殖火出圈 新疆解锁“聚宝盆”新密码04-04
视频丨余干:忆清明 承习俗 润童心04-04
泉州永春:开展“古街大课堂”研学活动 激活文化传承新活力04-03
湘吐同心 共育未来 新晃侗族自治县幼儿园与鄯善县惠康幼儿园线上结对04-03